中华非遗文化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精神寄托。为使我系同学们了解非遗文化,更好的做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增加同学们对中华小棋种的认识,传承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11月27日晚上19:00,我系在七号楼“一站式”员工社区四楼活动室举办了“棋韵悠扬,非遗进校园——信息工程系中华小棋种展示互动类活动”。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中华小棋种传承人、自治区级鹿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智力运动会副会长赛音吉雅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中华小棋种及各种棋类文化的小知识。活动由我系员工工作办公室启歌乐老师主持,全系各年级员工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启歌乐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赛音吉雅老师,并带领同学们共同观看了中央电视台CCTV10频道《传承记》系列纪录片中,关于赛音吉雅老师传承非遗棋类文化的历程。同学们通过听和看,不仅对赛音吉雅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了解了中华小棋种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能够不断流传,靠的是像赛音吉雅老师这种非遗传承人的热爱和纯粹得以源远流传。

接着,赛音吉雅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中华小棋种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进程。从蒙古象棋到国际象棋最后到各类棋种,赛音吉雅老师详细的向同学们介绍了棋种的演变发展,也介绍了具有代表性棋类的玩法。赛音吉雅老师通过将蒙古棋的玩法和国际象棋对比的讲解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了文化的“大同”与“小异”。特别的是,赛音吉雅老师在讲解蒙古象棋时通过母老虎为防止公老虎吃掉小老虎进行英勇搏斗最后让公老虎吃掉自己来保护小老虎的故事,为了弘扬伟大的母爱,故在蒙古象棋中的虎将是代表着母老虎。在讲解中国象棋的“象”与蒙古象棋的“传教士”过程中,展示了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讲述国际象棋会议过程中,也为同学们讲述了不同的文化如何交融。代表着各种文化的棋类的共同点与融合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让在场的同学们专注其中,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也上了一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课。赛音吉雅老师作为一名非遗小棋种传承人,接触过超1000种棋类游戏,不仅收藏了超过500种棋,自己还发明了44种棋类玩法。这些傲人的数字背后,是赛音吉雅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为坚持自己的初心和理想矢志不渝奋斗。赛音吉雅老师从5岁下棋,通过下棋增长才干、通过下棋结交朋友、通过下棋锻炼自我。大学期间,赛音吉雅老师接触到了蒙古象棋,通过去五湖四海寻找棋友,赛音吉雅老师交到了不同民族的朋友,大家有共同的爱好,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可以说,棋文化已经陪伴了赛音吉雅老师的人生,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并为之坚持下去!



随后,赛音吉雅老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狼吃羊”棋,通过演示非遗小棋种鹿棋,教会同学们关于“狼吃羊”棋的核心玩法。同学们开始了棋艺对弈、师生互弈、棋艺探讨,本次活动也来到了最美好的时光。下棋过程中,同学们有的找赛音吉雅老师请教各类棋子玩法,有的同学之间互相对弈,有的学习蒙古象棋的文化,现场展现出一片融洽祥和。

棋艺交流过后,来到了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彩蛋环节,由赛音吉雅老师转动转盘,抽选出今天的幸运儿送出老师特意准备的手工打磨的狼吃羊棋。转盘过后,三位同学分别获得了礼物,并对今天参加如此特别的一场活动感到充实与快乐,他们表示了自己将会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为传承非遗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启歌乐老师对本次活动做出了总结。启老师对本次活动圆满举办表示祝贺,同时也寄语同学们学习赛音吉雅老师的精神,找到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坚持下去。老师也表示在棋类的文化活动交流中,也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同学们铸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次活动的圆满举办,让我系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中华小棋种非遗文化,也促进我系学子学习和传承更多的非遗文化。同时,同学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一家亲,牢固树立了同学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赛音吉雅老师简介:自治区级鹿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智力运动会副会长。内蒙古智力运动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蒙古象棋协会、内蒙古国际象棋协会创办者,鄂尔多斯市蒙古棋类协会主席,蒙古棋类资深研究者。编写了《蒙古象棋起源与发展》《包格喜塔尔基础知识》《木日格棋基础知识》《吉日格棋基础知识》《蒙古象棋练习手册》等书籍。举办了蒙古象棋《金冠比赛》和《金桌比赛》、国际象棋《呼包鄂比赛》及蒙古棋类比赛(包格喜塔尔、吉日格棋、木日格棋)。长期组织国际象棋、蒙古象棋教练员培训。2014、2015、2016连续三年受邀参加杭州国际棋文化峰会发表论文并获得大会优秀论文奖。
来源:学工办
文字:剌亚东
图片:剌亚东 刘慈航
校审:启歌乐 刘兴星
审核:吕笑公
终审:姚海燕